大洼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日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工作。据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拟认定3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洼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榜上有名,全省仅此一家。
大洼区何以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是发挥产业优势,实现融合发展。多方联动共发展。大洼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盘锦大米产业联盟的规模优势,建立起政府、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创新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的产业一体化模式,园区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促进了米糠油、米醋、米酒等精深加工企业发展,集聚了一大批优质企业。截至目前,产业园共培育企业4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产业融合促振兴。大洼区连续两年在产业园核心区域举办了中国·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吸引了8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其中展示的水稻优势品种、农机设备,稻蟹共生模式和先进的加工技术备受瞩目。不仅如此,大洼区还搭建了东北地区最大的网销平台,使“盘锦大米”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度提升;六种模式助增收。大洼区将水稻种植与联农带农模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认养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现代休闲旅游观光”“订单农业”“惠农贷”等多种模式综合运用,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据统计,2019年,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86万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0%。
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创建成效显著。优化“六区一心”产业布局。依托产业园建设,大洼区水稻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了稻种培育示范区、稻蟹共生示范区、河蟹种苗培育示范区、水稻加工集聚区、水稻仓储物流区、认养农业示范观光区和农业科技研发与电商中心。打造了集科技研发、生产加工、交易展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稻蟹共生”模式效益显著。大洼区独创的“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在同一块稻田里既种水稻又养河蟹,形成了“水稻护蟹、蟹吃虫饵、蟹粪肥田”的天然食物链,在整个种养过程中,不上化肥,不施农药,不撒除草剂。这也成就了蟹田大米光亮透明、色泽均匀,口感柔软、味道清新、糯而不粘、营养丰富的特点。可以说,稻蟹立体养殖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稻香蟹肥。2019年,产业园带动辐射的区域,年产优质水稻56万吨,生态河蟹2万多吨,水稻、河蟹加工总产值实现30亿元;品牌建设亮点频现。据统计,大洼区目前有29个水、旱稻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及省级审定,精心选育的盐丰、锦丰、辽旱、锦稻等水、旱稻新品种已在中国北方适宜稻区累计推广1.9亿亩。水稻绿色产品认证14个;“盘锦大米”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学府奖、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奖等荣誉。更值得一提的是,“盘锦大米”今年还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录,进一步放大了大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品牌效应。
三是创新思维理念,促进“三优联动”。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优粮优产”。大力推动全区水稻生产由增产型向提质型方向转变,培育壮大优势品种,实现“统种、统耕、统施、统保、统管、统收、统加、统销”的“八统一”管理模式,在品种筛选、良法种植、适时收获等方面进行科技指导,并建立了全程可追溯体系。自现代产业园创建以来,大洼区完成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建设30万余亩,占园区水稻种植面积的45%,水稻优质品种率提升了近30%;强化质量导向,促进“优粮优购”。稳步推进水稻收储制度改革,健全价格市场机制,进一步形成“优粮优价”导向,重点加强优质水稻品质测评及培训,建立覆盖全区的测报采样网点。指导粮食加工企业分类收储,调动农民种植优质稻米的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益。2019年,大洼区收储优质稻4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近1亿元;提升仓储水平,促进“优粮优储”。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采用保质保鲜、防虫防霉、低温干燥等绿色储粮和智能储粮新技术,推行优质粮食按品种、等级分仓储存,加大对传统粮仓改造升级力度,提升仓储保管水平,实现粮食保质保鲜、“常储常新”。2018年以来,大洼区有38家稻米加工企业进行了设备改造升级,使全区的稻米加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