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区巧用“四法”助力少数民族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大洼区创新方法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结合域内少数民族集聚区党组织实际,积极探索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将抓好少数民族党员教育的政治责任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持续补足少数民族党员的“精神之钙”。
促“易懂”,让少数民族党员学有所得。大洼区针对域内少数民族集聚区党员语言表达和汉语理解能力不高的实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教育中选拔表达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宣讲员,到基层党组织宣讲专题党课,进一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在朝鲜族较多的村党支部用朝汉双语开展“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党内组织生活,提高朝鲜族党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朝鲜族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热情。同时,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宣传作用,从政治、思想、生活上关心他们,依据他们所想、所盼、所需进行教育管理,促使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平安镇新农村党支部退休老党员金元哲同志,退休不褪色,长期坚持学习,家中布满党的相关学习材料,在平时的生活中反复翻看、阅读,并撰写学习笔记。在“七一”等重大节日时制作双语手抄报,积极主动参与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老年协会自发宣传党的政策,把党的声音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千家万户。
常“送学”,让少数民族党员学有所获。大洼区针对域内少数民族集聚区党员年龄较大、不方便参加集中学习以及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较多的实际,少数民族村建立党员学习教育微信群,平时以微信群推送学习资料,以“学习强国”“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平台作为线上教育的基础,并利用春节、重阳等返乡重要时间节点召开座谈会,宣讲党的新政策新理论,帮助在外党员及时跟进学习。同时,对于身体不便不能经常参加“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集中学习活动的老党员,党支部采用“送学上门”的方式,将学习材料和“红色小广播”送到每一个老党员的家中。平安镇平安村党支部书记金勇和支部委员,经常到老党员家中与他们交流谈心,手把手地教老党员如何使用“红色小广播”等音视频设备,深受老党员的喜爱和欢迎,实现了从传统理念中将书本学习“请进来”转变为现代音频“送到家”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党组织对老党员的思想关怀,激发了少数民族老党员的爱国热情。
多“培养”,让少数民族党员学有所长。大洼区坚持“挖掘内部潜力,扩宽外部渠道”,以帮带培养、宣传发动为重点,把“等着上门”变为“主动出击”,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党性引导,促使其增强入党意识。通过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述党史故事、红色历史等途径,吸引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加入党组织。同时,通过多方渠道积极吸纳中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培养上,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乡村振兴、城市基层治理、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技术的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引领基层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界沟街道荣兴社区党支部因地制宜,结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优势,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组织少数民族党员下沉服务。同时,依托民俗村特有资源,组织开展农业科普、民族民俗、文化创意、红色教育等系列党员教育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党员教育形式,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党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实践”,让少数民族党员学以致用。大洼区在注重对少数民族党员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少数民族村党组织摸清党员、群众培训需求,有的放矢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党员骨干、青年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入乡创业新人员等,到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地,参加农业技能、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党员群众的农业技能,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党员,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级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党员干部的“实践大课堂”。平安镇平安村立足村情村貌,根据党员干部培养要求及每名党员实际能力,在村级各项工作任务上压担子、给台阶、多锻炼,让他们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干事中成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切实激发少数民族党员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