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娱乐注册

图片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辽滨经开区:打造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08-01 信息来源:盘锦日报 浏览次数:38

盛夏时节,在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近3万名建设者挥汗奋战,8.9平方公里的厂区高塔林立、管廊纵横。这个总投资837亿元、布局32套核心装置的大项目,投产后将带领辽滨经开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向年炼化3000万吨原油的目标挺进。

近年来,辽滨经开区以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为己任,凭借资源、区位与创新三大优势,连续6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成为盘锦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硬基建与软环境双轮驱动构筑产业集聚“辽滨磁场”

产业发展,资源是根基,环境是关键。自2005年成立以来,辽滨经开区立足临河靠海的资源禀赋,不断打造支撑发展的“硬条件”、优化发展的“软环境”,以487.12亿元品牌价值位列2024年辽宁省区域品牌制造业方向榜首。

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为产业发展破局开路。向海大道与多条高速公路形成“叶脉状”路网,疏港铁路接入哈大、京哈铁路枢纽,盘锦港56座万吨级泊位连通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的立体物流体系。与辽河油田的深度融合,为其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让石化产业赢在起跑线上。

制度创新的提挡加速,让企业感受到“辽滨速度”。“从前跑6个部门的审批,现在‘一窗通办’,3个工作日就拿到所有手续。”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军手持刚办结的施工许可证感叹。“全链条审批+项目管家+包保机制”模式,将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平均办理时限压缩80%。项目管家和项目包保制度,让产业链服务精准到每个环节。

要素保障的“精装园区”展示“辽滨气度”。从项目建设所需的水、电、路、气、廊等硬件设施,到园区智能化管理系统一应俱全,为企业发展夯实根基。“企业专注生产,其余交给我们”的“保姆式”服务承诺,赢得利安德巴赛尔等国际化工巨头的长期信赖。

精准招商的“磁石效应”彰显“辽滨热度”。招商团队绘制的“产业链全景图谱”上,清晰勾勒出从原油供应与炼化基础起步,历经关键单体生产、通用材料聚合,最终迈向高端聚烯烃与特种纤维应用的全产业链图谱,并着重标注了在高端催化剂体系、高性能产品开发及下游高附加值应用转化等关键环节上存在的系统性短板与待突破领域。这种“按图索骥”式招商,吸引了国际化工巨头、央企、外资与大型民企竞相入驻。今年1月至6月,辽滨经开区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207.27亿元。金发生物、晨晖石化、盘锦北方沥青等国内外头部企业纷纷落子。

截至目前,园区规上石化及精细化工企业达32家,其中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8家,“强磁场”效应持续释放。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破解全产业链“辽滨密码”

5月14日,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与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原料互供、技术共享、市场共拓的深度协同,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合作打造“辽滨样本”。这一合作是辽滨经开区从项目单点突破迈向产业生态构建的生动缩影。

石化产业链越往下游走,附加值越高,产业带动力越强。作为“链主”项目,华锦阿美以1500万吨/年炼油、165万吨/年乙烯的“超级引擎”,将带动以高端聚烯烃为特色、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态势,强力拉动产业升级。其“炼化一体化+高端化”模式,立足国内高端市场与进口替代,构建起“原油—基础化工原料—高端化学品”的全链条增值体系,直接带动下游精细化工园区蓬勃发展,重塑产业价值链条。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在这里释放出惊人效能。园区内,以“隔墙供应、物料平衡、全域平衡、吃干榨净、无缝衔接”为指引,管道如工业血管般纵横交错,宝来利安德巴赛尔石化有限公司为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直供原料,辽宁襄平新材料有限公司、盘锦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都由周边企业通过管道将乙烯、碳五等原料直接输送至生产车间。以碳二资源利用为例,宝来利安德巴赛尔项目将石脑油转化为丁二烯、苯乙烯,辽宁金发则进一步加工成工程塑料,最终产品价格阶梯式上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不仅大幅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催生产业资源重构与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如今,园区已形成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碳九、芳烃等五大核心产业链,延伸出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五大产业集群,覆盖13个领域,ABS树脂、丁基橡胶等12种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2024年取得6项纵向课题、36项横向合作、27项专利,成为产业创新的“智慧核”。中试基地作为微缩版的工厂,推动科研成果从研究室走上生产线。辽宁中茂新材料独创的过氧化合成技术,解决了高分子特殊合成助剂的“卡脖子”难题;苏州世名新材料研究院卢圣国团队的“特种光敏新材料”“电子级树脂”“特种润滑油添加剂”中试项目投产后,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进口替代;威格斯单体产能国内最大的聚芳醚酮项目打破国外垄断……61个研发平台组成的创新矩阵,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辽滨经开区用实践诠释着全产业链发展的“辽滨密码”,以全链条发展的强劲态势,向着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稳步迈进。

新质生产力培育解码“辽滨模式”创新基因

“传统炼化企业能耗高、附加值低,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绿色智能的新路。”辽滨经开区聚焦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目标,实施了一批循环化改造项目,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强化能源阶梯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产业关联度大幅提升,有力助推了经开区产业集群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辽滨经开区绿色发展新路径。

通过推动重点企业节能改造、验收、监察等举措,“十四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12.1个百分点。通过环保设施的提质改造、6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等措施,2024年PM_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好成绩,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21%,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梯度培育体系激活创新生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三级培育库,以最高500万元研发补贴精准滴灌,成功孵化47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辽宁金发科技、宝来利安德巴赛尔等企业领衔的创新集群。2024年,园区研发投入占比达5.8%,超出辽宁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创新动能澎湃。

数字技术加速重塑产业范式。宝来利安德巴赛尔、辽宁金发科技、信汇新材料等企业的智能化主控室,“工业互联网+石化”系统自动调节生产参数、预判安全隐患,关键装置自动化控制率飙升,非计划停车次数锐减。“智慧化工园区”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起安全预警、环保监测的智能网络,为企业生产筑牢“数字防线”。

人才与政策双轮驱动释放持久活力。最高500万元科研经费、200万元人才津贴的“真金白银”政策,吸引顶尖团队落户。为重大科技成果量身定制的“研发+中试+产业化”全周期支持机制,让科技成果加速形成。

绿色监测、数字赋能、企业培育、人才引育……辽滨经开区以系统化创新密码,解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

从“筑巢引凤”到“固巢养凤”诠释营商环境“辽滨解法”

“没想到政府比我们还急!”提起仙人岛输油管线改造工程,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王希军感慨不已。

今年2月,辽滨经开区得知仙人岛输油管线改造工程拟于3月开工,立即启动“绿色通道”,由行政审批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五部门开展“并联审批”,推动项目提前办结所有手续。这种“一切围绕项目转”的服务理念,正是辽滨经开区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全生命周期服务贯穿项目始终。辽滨经开区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建立“三级服务体系”:管委会班子成员担任“总管家”,及时化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以各部门领导为主体的“项目管家”团队,包办企业与政府沟通的“墙外事”,帮办企业用工、融资等“墙内事”。普通干部作为“现场管家”,跟进施工细节,对于基层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佳的问题,及时上报上级协调处置。2024年,31名项目管家累计对接企业2365次,收集问题106项,办结103项,办结率达97.2%。

政策工具箱持续升级迭代。今年3月,辽滨经开区出台《辽滨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措施(试行)》,在投资补助、创新激励、人才招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其中,对牵头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的单位,针对攻关项目研发投入的30%,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300万元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