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pjsrmzf-2023-000049 | 主题分类: | 市政府办文件 |
发文机关: | 幻影娱乐注册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2-12-31 |
标 题: | 盘政办发〔2022〕32号 幻影娱乐注册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幻影娱乐注册“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盘政办发〔2022〕32号 | 发布日期: | 2022-12-31 |
主 题 词: |
盘政办发〔2022〕32号 幻影娱乐注册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幻影娱乐注册“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幻影娱乐注册“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幻影娱乐注册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幻影娱乐注册“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幻影娱乐注册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投资力度不断增强,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十三五”末期,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7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年均增长2.2%,总量是2015年的1.2倍;服务业实现税收61.3亿元,年均增长5.5%。“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07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2%;服务业累计实际引进外资2.62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14.3%;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204亿元,较2017年增长95亿元。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物流产业加快发展。拥有物流企业620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33家。“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货运总量61398万吨、货物周转量821.9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21039万吨,围绕仓储物流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石化、粮食、农产品及冷链、电商快递四大物流产业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期,金融业增加值实现66.9亿元,年均增长6.5%,占服务业增加值14.1%。全市保费收入实现51.42亿元,较“十二五”末期增长36.5%。“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位居全省第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数量达到188家,已形成多业态并存的发展格局。电子商务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末期,网络经营主体企业达到251家,电子商务服务业市场规模实现4亿元,网络零售额从0.5亿元增至2.92亿元,网购成为消费增长新力量。获批中国(盘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科技创新对经济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十三五”末期,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1个,培育瞪羚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60家,较2015年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217家,是2015年的6倍;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7家,较2015年翻一番。“旋转导向系统”“高品质针状焦”“辽河储气库群”“移动智能终端核心组件”“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选育”等150余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信息技术服务业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东华公司“幻影娱乐注册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及政务资源库”项目荣获2017—2018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具竞争力产品奖”。辽宁奉和公司通过互联网+移动扫码技术,开发建设“幻影娱乐注册疫情管控平台”。辽河石化辅材系统全面上线、辽河油田物资管理云平台积极推进,助力数字化油田快速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逐步由完全依托于油田市场,转变为多地区、各行业智慧城市建设与油田企业信息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十三五”末期,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5亿元。
生活性服务业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十三五”末期,拥有5A级景区1家(红海滩廊道)、4A级景区5家(鼎翔生态旅游区、广厦艺术街、七彩庄园、北旅田园、盘锦特产博物园)、3A级景区19家,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2个,辽河民俗博物馆成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区培训基地,辽河文化产业园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广厦艺术街被评为“中国10大文化创意新锐园区”。制定“自驾游”精品线路,拓展四季主题旅游活动,推动旅游产业与“辽河口文化”深度融合。推进精品民宿、采摘等乡村旅游建设,打造“红海滩马拉松”等品牌赛事,“红海滩+”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实现重点景区年接待人次260万,年均增长13%。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拥有各类养老机构54所,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1张。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实践创新,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通“12349”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线上线下服务。引入社会力量,为全市1100多名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提供“五助一护”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餐饮业精品提升工程和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市餐饮烹饪协会获第九届“东北美食节”特殊贡献奖,桃源新村饭店获“辽宁省流通领域诚信经营示范企业”称号,小时候主题文化餐厅等7家企业被授予盘锦河蟹宴特色餐饮店;福街、辽河口老街和锦祥特色餐饮街列入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老旧便利店升级改造持续推进,累计完成改造营业17家。“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8.8亿元,年均增长3.4%。
服务业改革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先后制定出台《幻影娱乐注册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专项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疫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及文化旅游、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科技创新、金融、社会养老服务、电子商务等行业政策措施,不断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推动了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和调整行政职权,推动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成为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为加快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全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总体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且增速低于工业增速,与工业发展不相匹配;二是服务业产业融合有待加强,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偏慢,“服务业+”融合度不深,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活跃度不高;三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服务品质有待提升,精细化、多样化程度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较为薄弱;四是服务业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质量和效益偏低,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不大、发展不够充分,应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三节 发展形势
当前,盘锦正在奋力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也是幻影娱乐注册服务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内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做出的新战略部署,为服务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经济韧性比较强劲的态势,也为盘锦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省内看,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保障。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做好“三篇大文章”、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的重要部署也为服务业提出了新课题、指明了新途径、开辟了新境界。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推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下,服务业态网络化、平台化、无人化加快发展,进一步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了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加强。未来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趋势将继续呈现螺旋式上升。盘锦要发挥先发优势、创新优势和产业生态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优势,让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充分显现,促进服务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产制造企业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比重,从生产、加工、组装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的产品出售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化,价值链正在以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业态向“+服务”模式转变,加速改变产业分立的发展格局。制造业服务化、服务衍生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叠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盘锦要顺应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趋势,建设国内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光学电子产业基地,形成发展“三新”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
消费升级助推服务高质量供给。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个性化、体验式等服务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消费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盘锦要以更高水平需求牵引供给、以更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带动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加快发展,以高质量服务满足人民高质量需求。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将是盘锦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速追赶期,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迫切需要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能级水平,引领盘锦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动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跃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与多业态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有效供给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瞄准服务业高端产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紧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坚持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新兴技术渗透融合优势,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互联网以及服务业内部的交叉渗透、跨界融合。加快发展“高铁+”,培育在线购物、在线娱乐等“宅经济”“无接触经济”“直播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进一步拓展幻影娱乐注册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在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特色推动。统筹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衔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港航物流、跨境电商、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港口经济圈和盘锦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城市地位。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加快提升数字赋能水平,深化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创新,不断丰富业态发展。围绕“重点发展主导服务业、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融合创新”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专业港口相配套、与工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
规模持续扩大。物流、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健康养老、服务贸易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十三五”平均水平,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成为推动盘锦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支撑。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服务能级明显提升、供给水平和质量显著增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供给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质量效益显著改善。服务产品类型更加丰富,服务供给持续扩大,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到2025年,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明显提高,服务业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产业体系,服务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物流业初步建成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9%;文化旅游业接待人数实现年均增长1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5%。网络零售额超过4.5亿元。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水平逐步提升,初步形成“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新格局,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25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9%以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400项以上。
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服务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支撑有力,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明显增强。到2025年,服务业市场环境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加强劲。
第三章 重点发展主导服务业
第一节 促进金融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实施金融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补齐金融短板,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效能,重点发展银行业,适度发展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审慎发展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做精做强融资担保等机构。完善与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和融资。
创新金融产品种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推动总部将新产品、新工具在幻影娱乐注册场探索、应用和推广,系统内的各项试点在盘锦实施,提供差异化产品,延伸服务领域,满足不同企业的金融需求。鼓励银行机构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信贷供给环境,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服务与区域、行业、产业相关政策协调配合,不断改善金融服务。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产融对接活动,增强政府协调和政策支持,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加强沟通,提供融资服务。强化政银信息交流,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政策、重大改革、政策法规等信息,开展精准金融服务。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源流向企业。鼓励银行机构综合运用信贷政策工具,加强与总行沟通,落实好国家金融政策。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稳妥防范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点。坚持“以防为主、防打结合”,依法打击、稳妥处置非法集资活动。定期排查和评估各类金融风险,建立风险台账,及时依法纠正违法违规运营行为。健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依法合规加快金融风险处置,防范可能出现的新的金融风险,切实做到对各类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专栏3-1 金融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1.重点产业金融支持计划。落实货币信贷、金融监管、金融市场、财税、政府担保、信用体系等多个领域政策措施;引导、支持更多金融资源流向民营中小微企业,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丰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方式,增加信贷投放。 2.拟上市后备企业上市计划。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预计2023年IPO、辽宁大禹防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预计2024年IPO、盘锦格林凯默科技有限公司预计2025年IPO、辽宁中茂新材料有限公司预计2025年IPO。 3.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每年开展一次金融风险排查行动;每年组织协调开展非法集资宣传专项行动。 |
第二节 加快物流创新,推进向供应链转型升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物流降本增效为重点,着力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提升物流园区服务水平,推进物流业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质量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加快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启动实施高速公路畅通、普通公路完善、铁路通道建设、港口航道建设、道路场站建设等五大工程,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促进物流业发展。推进“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积极发展大宗货物和特种货物多式联运,推动园区建设公路甩挂运输联网节点,打造多式联运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引导传统道路货运企业创新运营模式,推动无车承运物流发展。
专栏3-2 交通运输五大工程 1.高速公路畅通工程:京哈高速扩容工程、西安至辽中高速公路工程。 2.普通公路完善工程:国省干道建设工程、县级公路建设工程、旅游路建设工程、产业园区路建设工程、地方干线公路建设工程、乡村公路建设工程等。 3.铁路通道建设工程:阜盘铁路、沈金铁路复线、火车站东广场交通枢纽、华锦铁路专用线、盘锦港多式联运枢纽等。 4.港口航道建设: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配套泊位、30万吨级原油码头、15万吨级航道工程、粮食专用泊位、集装箱专用泊位等。 5.道路场站建设工程:盘锦北交通枢纽站、中国物流东北物流交易中心、大洼临港经济区石化综合服务区等。 |
建设区域性物流产业基地。以石化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石化仓储物流项目建设,推进危化品仓储、运输业发展,建设区域性石化物流基地;依托粮食仓储物流企业,加快推进中储粮仓储扩容等项目建设,推动重点物流项目落地落实,打造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加快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商贸流通和冷链储运水平,建成辐射东北三省的枢纽性农产品集散中心。依托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完善园区设施功能,推进丰鹤仓储电商供应链仓配等项目建设,谋划“物流小镇”,促进快递物流资源要素集聚和畅通产品双向流通渠道,努力成为东北国际电商物流商贸流通网络的重要节点。
专栏3-3 物流建设项目 盘锦丰鹤仓储有限公司电商供应链仓配项目、盘锦紫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极兔速递产业园项目、盘锦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圆通速递二期项目、辽宁每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区域河蟹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项目、辽宁海航实业有限公司仓储项目、中央储备粮辽东湾直属库有限公司粮食仓储物流项目、中央储备粮盘锦油脂直属库有限公司粮食仓储物流项目、中储粮(盘锦)物流有限公司粮食仓储物流项目、益海嘉里(盘锦)物流有限公司仓储物流项目、京粮(盘锦)港口物流有限公司京粮盘锦港粮食物流产业园项目等。 |
推进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构建干支衔接、通行顺畅的城市配送体系。完善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乡配送网络,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和分时配送,实现城乡配送无缝衔接。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物流”的多业态融合模式。加快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区发展,推动物流结算、科技智能、电商云仓、跨境保税等功能建设,构建电商物流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圈。
打造数智供应链平台。加大物流业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和轻资产平台化物流服务企业发展,提供贯穿生产、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程供应链服务,增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协同、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供应链网络。完善园区仓储、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吸引物流平台企业入驻并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融合发展。
第三节 推进电商应用,促进商贸服务发展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发展,激发电子商务市场活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各领域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电子商务竞争水平和服务品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促进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体系。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举办企业海外仓业务推广和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借船出海”,带动盘锦产品“走出去”。
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依托中国(盘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立海关、税务、外汇、商务、市场监管、交通、邮政、金融、信用保险多位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推动“电商+”模式创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鼓励制造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和服务链体系。以盘锦数字产业基地为牵引,完善服务设施功能,招引一批跨境电商知名企业向盘锦集聚,培育壮大本地外贸出口企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壮大直播电商市场主体,规范发展“直播电商+”。
发挥“互联网+外贸”竞争优势。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拓宽外贸企业海外营销渠道。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为重点,推进油气开采装备、天然气设备、石油特种车等石油装备出口。加快高新区石油装备制造、盘山县水飞蓟素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展,扩大产品出口,增强基地引领示范作用。
第四节 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旅游规模质量
坚持以“做大红海滩、唱响芦苇荡”为主线,推动文化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建设国家级休闲度假城市。
建设文化旅游品牌。整体推介“天下奇观—红海滩”,实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九大工程”,升级“四季游”主题旅游产品,推动“全域游”,形成盘锦旅游产品品牌体系。依托湿地观光、滨海湖泊、田园风情、温泉康养、民宿休闲等优势资源,带动文化旅游产品多样化、常态化、全季化供给,促进价值链提升。以建设辽河国家公园为契机,加快推进红海滩廊道升级改造、辽河楹联博物馆、含章湖度假区设施提升、辽河湿地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做大苇编、草编、油雕、剪纸等传统工艺,增强文旅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办好红海滩马拉松、冰凌穿越赛等文体活动,打造国际国内重要品牌赛事。充分利用各类智慧旅游服务资源,实现域内景区、酒店、民宿、购物、交通、餐饮、康养、研学等业态全面上线,打造多功能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培育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服务业态,积极拓展滨海运动、电子竞技、运动在线指导等体育产业。
专栏3-4 文化旅游业系列主题活动 1.九大工程:①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工程。辽河水利风景区、辽河民俗博物馆文创、中央堡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含章湖度假区设施提升、北旅田园冬季冰雪等文旅项目。②实施产品体系提升工程。湿地观光、滨海湖泊、田园风情、温泉康养、民宿休闲、文化街区、研学科普、冰雪度假、乡村采摘、特产购物。③实施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广电产业发展、推进广电公共服务水平提升。④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工程。优化提升市县(区)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压实总分馆制改革责任、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⑤实施文化市场培育工程。培育文化装备制造业、培育文化会展业、培育传统手工制造业、培育演艺娱乐业、培育艺术品交易业、培育文化艺术培训业。⑥实施考古非遗项目强化工程。强化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强化非遗“文创基地”建设、强化文物创意产品研发、强化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强化考古挖掘工作、强化盘锦红色历史研究。⑦实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完善工程。精品民宿、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旅游交通服务、自驾车营地、旅游餐饮服务、旅游购物网络、石油及水利主题景观、工业旅游、完善提升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开放服务水平、厕所革命、精品线路。⑧实施旅游市场营销工程。构建旅游品牌体系、拓展宣传营销渠道、策划文旅主题活动、打造广播电视精品。⑨实施休闲体育利民工程。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3大体育建设工程,辽河湿地春季徒步活动、卧龙湖冬捕活动、市“益久杯”企业篮球联赛、辽宁俱乐部射箭挑战赛(盘锦站)、市乒乓球联赛、幻影娱乐注册广场舞大赛、辽宁省青少年国际象棋邀请赛、幻影娱乐注册羽毛球联赛、市武术交流大会、“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汇演10大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2.四季游:①春季湿地观鸟。②夏季绿苇红滩。③秋季稻香蟹肥。④冬季冰雪娱乐。 |
挖掘文化产业内涵。培育文化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文创产业渗透度和融合度。充分利用二界沟排船、苇艺草编及传统手工艺等辽河口地域文化资源,推出特色文化遗产创意品牌。深度挖掘甲午末战遗址群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稻作人家、辽河民俗、辽河农耕等各类博物馆馆藏资源,推动文物创意产品研发。鼓励特色民宿建设,扶持精品民宿发展,打造以休闲农业、果蔬采摘、特色美食、稻田慢行系统和田园认养为主题的“民宿特色小镇”。升级改造辽河国际艺术区、广厦艺术街、辽河碑林、上口子乡村影视基地、辽河口老街、稻作人家等文创平台载体,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产业街区。
推进数智旅游载体建设。实施旅游业数字赋能计划,整合各类智慧旅游服务资源,实现域内景区、酒店、民宿、购物、交通、餐饮、康养、研学等业态全面上线,打造多功能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实施旅游业数字场景应用计划,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发展在线旅游、智慧景区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城市。以建设辽河两岸“一带双创”为契机,结合辽河两岸城市功能,规划生态保育区、都市生活区、乡土游憩区,推动郊野公园建设,构建“一河、两岸、三区、八园、多节点”的城市景观绿带,提供高品位休闲娱乐产品。
专栏3-5 “一河、两岸、三区、八园、多节点” 1.“一河”指以辽河为中心的风光公园带。 2.“两岸”指结合辽河两岸不同的城市功能,打造历史民俗北岸和时尚活力南岸。 3.“三区”分别是以自然湿地修复可持续为主题的生态保育区、以现代都市生活休闲为主题的都市生活区以及以现状耕地农田肌理风貌、自然游憩为主题的乡土游憩区。 4.“八园”分别包括六个郊野公园,即鹭鸟郊野公园、无动力水生态乐园、百亩荷塘郊野公园、都市田园郊野公园、大地花海郊野公园、高校水文化主题公园及两个城市滨河公园。其中南滨河公园又包括善水园、秀水园、亲水园,北滨河公园又包括舞秀园、鹤鸣文化园、鱼雁文化园、盘锦城事园。 5.“多节点”指场地内便捷的活动场地交往节点。 |
实施旅游业融合发展。实施旅游业与生态融合计划,依托“天下奇观红海滩”“渤海金滩蛤蜊岗”地理奇观,打造国际化旅游品牌。实施旅游业与工业融合计划,依托石油工业遗产、采油设施及石化企业生产线,推出工业游新业态,打造城市石油主题景观。实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计划,推动盘锦特色农产品等开发成为旅游商品,推动采摘基地、垂钓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点,推动一批美丽乡村成为旅游村,不断拓展全域旅游新空间。实施旅游业与文化融合计划,以辽河楹联博物馆、辽河碑林、辽河民俗博物馆、荣兴博物馆、广厦艺术街等为载体,推出文化非遗旅游线路,打造新兴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开发湿地温泉游、红海滩自驾游、辽河康养游、苇海研学游等新业态,带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快速升级。
第四章 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逐步提升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水平,构建产业链融汇贯通的企业生态圈。
培育创新主体。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有市场化契约关系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和科技创新服务。搭建公共实验、中试、检验检测等平台载体,建立“平台+企业+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支持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与江苏无锡、新疆塔城等地区科技合作,加快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组织实施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促进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双向融合。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落实企业研发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专栏4-1 科技创新服务计划 1.传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服务:石化及精细化工研发计划、石油天然气装备研发计划。 2.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计划、新能源研发计划、智能装备研发计划、新材料领域研发计划、粮食生物科技研发计划。 3.现代农业实施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水稻科技研发计划、水产科技研发计划、设施农业研发计划。 4.民生改善科技创新服务:医疗卫生领域研发计划、绿色发展研发计划、安全生产领域研发计划。 |
建设辽河两岸科创产业平台。在辽河北部科创园引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为“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提供载体支撑。结合辽河南侧高新技术园区基础,发展新医药、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合作,加快推进“高新区北斗通航装备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造盘锦新一代信息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进以中科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引导技术经纪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全链条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提供成果发布、需求对接、专家服务团等专业化服务。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开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中试基地建设。依托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紧盯高校院所小试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等精细化工技术源,聚焦中试环节,打造“立足盘锦、面向辽宁、辐射东北、服务全国”的公共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围绕“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精细化工领域,着眼于新方向、新工艺、新技术“高新特尖”攻关,积极推进中试进程,引领精细化工领域中试平台创新、创造。
第二节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做大服务贸易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释放信息服务产业活力,提升信息服务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社会服务等方面引擎作用,促进在企业培育、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推进信息技术服务应用。推进5G网络建设,逐步实现5G基站全覆盖,完善光纤宽带、云计算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IPv6协议普及推广。推动5G、IPv6、NB—IOT等商用,加快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拓展5G应用,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数字化产业,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业态。推介5G技术在智慧城市、家庭生活、文化旅游、社交传播、教育娱乐、交通物流等多个服务场景示范应用。
发展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以龙头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为重点,发展计算机外部设备、摄像头模组、车联网远程运维服务系统和半导体等产业,支持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制造等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发展研发自动化、智能化应用软件,培育数字化、嵌入式软件。不断拓宽信息服务产业领域,拓展物联网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培育一批物联网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企业。
发展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加快发展医疗、教育、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咨询、健康护理、政务、治安等领域在线服务和远程服务,不断创新线上服务模式。支持企业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能级,拓展“数字+金融”“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供应链”“数字+高端维修维护”“数字+研发设计”“数字+科技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支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相关的先进技术服务进口。
培育服务贸易主体。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企业做专做精。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入股、创新同盟等形式,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引导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合法剥离非核心业务,购买数据处理、供应链、呼叫中心、互联网营销推广、金融后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文化创意、采购、科技服务等运营服务,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一体化生产格局。
专栏4-2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任务 1.加速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5G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加快5G网络建设。利用5G、光纤宽带、IPv6、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产业园区、工业企业部署网络基础设施。 2.大力促进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人口、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建设,及就业、社保、信用、政务公共数据等重要领域数据资源整合开放;支持面向医疗健康、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数字家庭、车联网、个人消费等领域的云计算业务运营;支持构建大数据中心,推进大数据技术研发创新以及在政务服务、交通管理、工业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金融审计、医疗健康、社会治安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培育用于智能家居、民用安防、车载可视等摄像头模组产品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研发自动化、智能化应用软件,培育数字化、嵌入式软件,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推进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个性化工业软件的定制和开发、车联网远程运维服务系统、无人机等核心硬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危化行业远程运维服务中心和软硬件开发制造生产线建设;支持具备比较优势的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和人机协作平台建设。 4.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建立完善数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支持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及各职业学校设立信息相关学院和专业;挖掘产业和城市数字化要求,加紧策划主题招商。 5.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着力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惠民体系建设。 |
第三节 打造会展品牌,拓展专业服务
突出特色优势和产业优势,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培育会展业市场品牌、发展特色会展,推进“一市一馆一特色”建设。
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完善会展业配套设施建设,盘活闲置楼宇及场馆,提高展会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场馆交通设施,升级改造场馆周边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场馆运行环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5G、VR等场景应用,加快会展和场馆数字化建设,推进数字化运营,实现线上线下展览相结合,培育数字化、智慧化会展。推动会展与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会展产业集聚,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
发展专业化会展。做好承办举办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辽宁省选拔赛、中国楹联书法墨迹展等世界级国家级展会。大力引进专业化会展承办企业,加强从会展空间设计到会展策划、组织、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专业化运作,延伸会展配套服务,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吸引国际、国内赛事赛会、行业年会、专业性研讨会来盘办会,形成会展集聚发展态势。探索展会与盘锦特色街区、特色产品、特色文化融合发展,打造美食节、旅游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
专栏4-3 重点会展场景 盘锦美术画展、大米河蟹特色农产品展、盘锦美食展、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辽宁省选拔赛、中国国家书画联展、故宫无锡盘锦优秀文创作品巡展、中国楹联书法墨迹展、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博览会、盘锦汽车电商博览会等。 |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大力发展营销策划、广告服务、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税务服务、产权交易等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素质专业水平。鼓励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支持从业人员参与国际资质考试。依托人力资源产业园,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规范发展人力资源事务代理、人才测评和技能鉴定、人力资源培训、劳务派遣等服务。推动石油化工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为建设国内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提供服务支撑。
第四节 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发展节能环保应急服务
推动形成资源节约、保护有效、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盘锦建设”。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依托辽滨经开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循环化改造和推广等绿色服务。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建立综合能源管理中心,并利用自身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服务。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培育一批具备碳资产管理、低碳产品认证、低碳转型解决方案等服务机构,研究开展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打造区域性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中心。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主体。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搭建环保监测云平台,建立环境数据发布机制和总量减排通报预警机制,完善环保监测体系。大力推动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中小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窗口期,加强企业节能用能管理,推广清洁低碳应用技术,培育发展一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生产装备改造,提高行业用能效率及资源利用水平。
强化应急安全服务能力。提高科技与信息化水平,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北斗等新技术,形成对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储存、运输、处置全产业链条重点环节管控。加强对危险化学品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中试及工业化试验安全风险管控。
第五章 配套完善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 强化商贸流通,激发流通领域新活力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载体、放大体量,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
强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整合商业、供销等资源,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互联网+”建设,构建以综合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架、村(社区)服务点和连锁店为基础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组织引导城市大型连锁企业到县城、集镇开设店铺,实行既“卖”又“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综合服务站建设,组织大型商业企业开展“名优商品送下乡”“接农民进城购物”等活动,全力拓展农村消费。
加强供给能力建设。推进传统批发和零售企业转型升级,建设集产品交易、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物流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批发零售业提质增效。建立健全以品牌高端酒店为引领、连锁商务酒店为骨干、乡村休闲民宿为延伸的住宿体系,推进住宿业多层次发展。围绕区域性特色粮食、果蔬、水产品流通销售,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商贸企业合理集聚,打造一批“专、特、精”的示范镇、示范村和特色街区及商业圈。
提升商业街区消费能级。加快推进福街、辽河口老街省级特色步行街提升改造,提高商业集约化水平,打造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培育多元消费业态。做强做优广厦艺术街、昆仑夜市等夜晚消费街区,提升夜间经济文化内涵。推广辽河口渔家菜系,提高锦祥美食街、世纪美食街等街区服务水平,加快餐饮品牌培育,带动消费升级。
第二节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拓展教育服务全民宽度,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鼓励学校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远程教育和培训等智慧教育模式,发展开放式教育培训云服务。鼓励教育服务外包,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实训实习等专业化服务。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标准,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发展高端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特色性。引导国有、民营企业与幻影娱乐注册各院校建立多层次、广领域的合作关系,大力培育石化及精细化工类实用高技能人才,为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提供所需人才队伍。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职业院校开展国家“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建设。
拓展全民文化艺术培训。充分发挥广厦艺术街、辽河民俗博物馆、辽河书法院等文化艺术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社团组织作用,举办世界性技能大赛、文化艺术博览会、文化艺术论坛等活动,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着力打造文化艺术培训产业集群。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多种机构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等方面教育服务。
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发展联盟。以石化及精细化工、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为纽带,依托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组建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全面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体地位。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若干专业化特色显著、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较大的优势产业群,逐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共同体。
第三节 实行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服务发展
围绕完善服务设施、优化多元化办医格局、提供多样化健康服务,全面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中、覆盖城乡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多样化。以健康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专业护理、心理健康、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多样化健康服务,推动精准医疗等新兴服务发展。积极推进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开展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公立医院以及社区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专业科室,增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能力。探索本地及区域间养老协作,积极发展异地养老。
丰富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点,鼓励社区康复中心增强养老功能,开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老年人照料服务。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服务项目,并向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以家政骨干企业为重点,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家政服务需求。
发展生态、特色康养产业。充分利用湿地、医疗、景区以及美丽乡村民宿群等基础优势,结合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创建,加快推进辽河康养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特色服务,高质量构建全产业链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打造区域康养休闲消费核心圈和目的地。依托辽河养老产业示范区等多元化养老产业集聚区,谋划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全息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科技旅游研学基地、康养商业等,打造具有盘锦特色的康养产业群。
建设智慧康养平台。依托“健康辽宁影像云”,推进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实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区域协同医疗。积极推进“健康盘锦”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高端制造业产业园区、辽河康复辅具文化街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重点,培育发展“1+1+3+4”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平台,打造“园区+街区+社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养老+”产业格局,延展康养产业链条。
专栏5-1 “1+1+3+4”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平台 建设1个辽河康养辅具文化街区、1个康复辅具产业园区,幻影娱乐注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管理网络、智慧信息网络与服务网络三大网络,以及东北地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交易结算中心、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物流集散中心与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展示体验服务中心四大中心。 |
第四节 提高有效供给,优化地产服务市场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立足“保障基本住房,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发展目标,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和梯级消费,推进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多主体住房供应体系。以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切实落实租购同权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支持个人委托住房租赁企业和中介机构出租自有住房,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向租售并举转型,促进租赁市场有序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投资住房租赁市场,提供定向金融产品,增强住房租赁企业融资能力。
补齐租赁住房短板。通过域外引进、域内培训等方式,积极培育住房租赁企业,加强租赁企业备案管理,提高住房租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以住房租赁经营机构为重点,提供各类长租公寓;支持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符合规定的自有用地或自有用房,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完善已有政府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将各类租赁住房房源有序纳入平台交易。
提升公租房保障质量。合理控制公租房建设总量,放宽公租房准入门槛,做好现有公租房准入准出机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完善多主体住房供给,城镇住房保障逐步转向以租赁补贴为主、保障对象通过市场自主选择房源模式。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大学生、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和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探索开发复合地产。鼓励开发企业提高非住宅地产投资占比,促进以医疗服务、养老养生等产业为核心的养老健康地产发展。加快商业综合体开发,着力培育商业街区、休闲度假区、高端酒店等地产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科创地产,建设公益性低租金孵化园和创客空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依托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历史文化街区和公共文化设施、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鼓励企业利用已建或在建的非居住建筑,开发建设文化创意地产。
第六章 推进服务业融合创新
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打造一批以服务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龙头企业,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工业”融合发展
延伸制造业服务链条。持续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服务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产品、服务协同盈利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化服务,提高制造智能水平。
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以产需互动为导向,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鼓励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新型云制造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
建设服务制造融合平台。鼓励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培育引进一批关键制造环节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制造”“平台+模块”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融合平台。探索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系统构建信息、营销、售后等个性化服务体系,柔性制造、智慧工厂等智能化生产体系,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社会化协同体系。依托辽滨经开区、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聚焦共性生产服务需求,推动建设生产服务支撑平台。
数字赋能工业产业发展。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骨干企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企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应用和平台化管理。加快传统石化产业数字转型,鼓励石化领军企业智能升级,推动企业内部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等资源集成整合、互联互通,引导企业建设“供、研、产、销”产业链一体化平台,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智能工厂场景示范,推广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技术,实现生产设备、生产数据、生产过程可视化、网络化。
第二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农业”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科技与信息化水平。依托盘锦特色农产品,推进休闲农业等模式创新,支持现代农业载体建设数字农业基地,促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在农业各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农产品全程溯源。加强省中华绒螯蟹育种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优质水稻新品种研发力度,建设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强化物联网数据采集监测。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食品安全领域分级标准,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
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依托盘锦特色农产品产业联盟,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转型,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发展农业服务,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发展面向大宗农产品及区域特色农业的专业化服务。促进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渠道。鼓励银行、保险、科研、邮政等机构与农村各类服务主体开展深度合作。
第三节 鼓励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发展
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培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经营,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重点领域,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自助售货机等新零售模式,大力发展体验消费、社交电子商务、近场零售、无人零售等新业态。面向初创企业加快办公空间、办公设施、生产设备等创业要素分享,发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物品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新模式,在医疗、物业、家政、教育、健康等领域建设大型生活服务平台。
培育发展“高铁+”业态。借助高速铁路集聚人流和“拉近”距离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积极培育“高铁+文化旅游”“高铁+商贸”“高铁+会展”“高铁+健康养老”“高铁+教育”等业态,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升级。运用5G、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模式创新,开展高铁沿线城市联动发展,重点实施精品旅游路线、异地商贸合作等,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探索“生态+”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依托盘锦湿地生态优势,结合冰雪、海洋、美丽乡村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文化创意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研究推动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高效转化。
第七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服务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快促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各县区、经济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切实把促进服务业发展摆上促转型、调结构的重要位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服务业各个专项规划与本规划衔接,细化实化工作任务,抓好本地区、本行业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工作。
第二节 完善政策举措
做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支持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及技术成果转化。健全服务业用地管理机制,支持盘活闲置资源,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服务业项目,争取用地指标,扩大土地供给,确保集聚平台、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创新项目争取国家、省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实施激励奖励政策,加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投入。
第三节 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强化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定期走访服务业各类中小企业,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做好服务工作。主动帮助企业和项目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依法依规扩大教育、医疗、文化旅游、金融、数字贸易等领域的有序开放,为企业投资、兴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第四节 健全统计考核
结合幻影娱乐注册实际,探索制定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制度,健全完善相关统计指标体系,明确各有关部门统计任务,建立部门间统计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推动商务、税务、外汇管理、出入境管理、海关、金融等部门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实现对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和分析。